基建进县城,国务院这个政策背后的逻辑和深意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年5月18日 11:59


随着一份文件的正式出台,全国1866个县城和2.93亿农民工的命运,或将迎来重大转折。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全面取消县城落户限制,完善市政设施体系,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该政策有何逻辑和深意,实现路径又是怎样的呢?



政策的逻辑


01 为什么是县城?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一环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 解决县城发展难题

减缓部分县城、城镇的人口流失速度,防止当地出现财政收入急剧下滑的局面。


► 缓解大城市压力

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导致人口过于密集,交通、住房等问题凸显,同时也不利于我国多点开花式的城镇化进程。


02 县城将如何发展?


总体来看,县城发展将迎来分水岭,不同类型县城的发展方向将有所区分


► 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


► 积极培育专业功能县城


► 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


► 序发展 重 点生态功能区县城


► 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


不难发现,大城市周边县城或将快速向都市圈融合,产业强劲的县城获得独立发展空间,而人口流失县城则面临被限制扩张的命运


03 核心逻辑是什么?


人口。县城是“人”的县城,人口的流动直接反映出县城的发展潜力。由于资源、人口正在向大城市、大都市圈流动,部分县城遭遇了经济放缓、财政下滑、人口减少的多重困境。在此背景下,“顺应县城人口流动变化趋势”、在“尊重客观事实”的情况下,推进县城的“优胜劣汰”,是“县城化”的核心逻辑。


“县城化”发展的意义


01 中国城市化体系初显 


《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的城市化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即从过去的大城市化、都市圈化,转向了县城化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负责人表示,县城位于“城尾乡头”,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天然载体。


至此,中国城市化的战略版图已日渐清晰和完善,即中心城市-城市群、都市圈-县城-乡村振兴,大中城市支持县城,县城支持乡村,体系内环环相扣。


02 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新形势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推进县城建设,有利于扩大当期有效投资和居民消费,开 拓 新的巨大投资消费空间


03 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 


县城建设发展关系县城乃至全县域的民生质量。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健全市政公用设施等举措,有利于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稳定扩大县城就业岗位,增进县城民生福祉


“县城化”如何实现


01 产业是基础


经济稳增长目标之下,“县城化”成为政策发力的重 点 方向,而产业则是“县城化”的关键。因此,“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仅是 第 一 步,《意见》把提升产业支撑能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总体来说,要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建立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建立集约 高 效的建设用地利用机制,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县城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的“造血”能力。只有产业发展了,才会有就业岗位,才会有更多人口县城落户,“县城化”才能真正实现


02 投融资是关键


“县城化”的美好蓝图已勾勒,问题也随之而来,县城基建巨大的资金缺口从哪儿来?《意见》也明确了投融资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多元、可持续的建设资金是迫切的。主要来源如下:


► 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增加中长期贷款


► 企业发行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


► 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县城建设,盘活国有存量优 质 资产,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 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


► 鼓励中央企业等参与县城建设。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县城化”战略布局之下,一大批县城或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县城能否担起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任,在于政策和资金支持,更离不开打造自身的“造血能力”,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