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业深化科创金融发展的系统性建议​

发布时间:2025年5月28日 16:31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部署,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围绕创业投资、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等7个领域推出15项突破性政策,着力构建与科技创新规律相适配的金融服务体系。这一政策体系以 "强化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支持" 为核心,通过优化科技信贷结构、扩大股权投资试点、推动债券市场“科技板”建设等创新举措,为商业银行深化科创金融服务提供了明确的行动纲领。

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需向内培育全 方 位能力,提升产品创新能力、打造专业服务机构、提升精细风控能力、完善配套体制机制,纵向服务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横向服务全维度科创生态,更好地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向内构建专业化能力体系

(一)强化产品创新生态构建

1. 打造场景化差异化产品矩阵

针对当前科创信贷产品同质化问题,商业银行需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特色,构建“产业图谱-场景解构-产品定制”的研发路径。首先应基于区域产业规划,梳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技术路线图与资金需求特征;其次围绕细分领域设计嵌入式金融方案,例如针对生物医药企业研发周期长的特点,开发“临床阶段里程碑放款”产品,针对硬科技企业设备投入大的需求,创新“设备更新再融资”模式。未来需以场景金融为突破口,通过“产业数据+金融模型”的深度融合,实现从“企业授信”向“生态赋能”的转变。

2. 创新科技型企业授信范式

鉴于科创企业轻资产特性,需建立以“技术价值评估”为核心的授信体系。重 点关注研发团队资质、专利组合质量、技术路线领 先性等硬核指标,弱化传统抵押担保依赖。可探索以下模式创新:将知识产权许可费、股权融资估值等未来现金流纳入还款来源;推行“基础利率+技术分成”的浮动定价机制,浮动部分与企业技术成果转化进度挂钩;试点“产业链集群授信”模式,以龙头企业信用为依托为产业链上下游科创企业提供批量融资。借鉴硅谷银行经验,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开展“资本承诺信贷”业务,对PE/VC已投项目提供跟进融资支持。

3. 推进股权投资业务破局

紧跟股权投资试点政策窗口,建立“产业导向-风险共担-退出优化”的投资机制。聚焦国家重 点实验室成果转化、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优 质标的,通过子公司平台开展直投业务。创新与市场化投资机构的合作模式,探索“银行跟投+PE领投”的联合投资机制,优化S基金交易结构以提升流动性。在考核机制上,推行“基金维度考核”模式,以全周期IRR为核心指标,容忍单个项目阶段性波动。在合规框架内,推动理财子公司开展科创私募股权业务,引导高净值客户资金对接早期科技项目。

4. 深化投贷联动机制创新

把握北京、上海等地认股权综合服务试点机遇,构建“债权+股权”协同服务模式。建立外部合作机构白名单制度,整合政府产业基金、科技担保公司等资源形成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差异化业务模式:大型银行集团可采用“母行信贷+子公司认股”的集团协同模式;中小银行可推行“小额股权跟投+债权主 导”的渐进式策略。在高新园区试点“投贷联动服务站”,联合垂直领域投资机构提供“融资+融智+融资源”的一体化服务。

5. 完善综合服务赋能体系

构建“基础服务+增值服务”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在基础服务层面,将支付结算、财资管理等功能嵌入企业ERP系统,提供定制化账户服务方案;在增值服务层面,整合内外部资源提供“技术-产业-资本”对接服务,例如举办行业技术研讨会、组织产业链上下游对接会等。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组建由科技金融顾问、行业专家、财务专家构成的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从创业孵化到上市退出的全周期陪伴式服务。

(二)构建专业化组织架构

1. 强化集团资源协同机制

建立跨部门、跨条线的科创金融事业群,统筹投行、资管、托管等板块资源,形成“前中后台”联动的服务体系。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按产业领域设立专业化团队,打破传统分支机构壁垒。可试点“中 心支行+专业团队”的组织架构,在科技资源集中区域设立科创金融事业部,整合支行级服务资源提升响应效率。

2. 优化区域服务网络布局

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区域布局,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科创高地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在国 家 级高新区、经开区设立特色网点。建立“总部战略指导+区域灵活施策”的管理机制,授权区域机构根据当地产业特点开发特色产品,提升服务敏捷性。

(三)构建智能风控体系

1. 创新信贷评审机制

建立“技术评审+财务评审”双轨制,引入外部专家库对企业技术先进性进行评估。将A轮及以后融资情况纳入授信模型,设置“融资间隔期”“估值增长率”等量化指标。对科创企业实行“白名单”管理,定期更新技术成熟度、市场占有率等动态指标。

2. 打造数字化风控平台

运用大数据、知识图谱等技术构建科创企业评价模型,整合工商、税务、专利、人才等多维数据形成“科技信用评分”。建立“贷前筛查-贷中监测-贷后预警”的全流程风控体系,对技术路线变更、核心团队流失等风险点设置智能预警指标。严格执行股权投资与传统信贷的风险隔离机制,设立独立审批通道和风险拨备政策。

(四)完善配套体制机制

1. 优化业务流程体系

在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建立“专业化审批+差异化授权”机制,培养兼具金融与科技背景的复合型审批团队。针对科创企业特点简化流程环节,对优 质白名单企业实行“即报即审”的快速通道机制。

2. 创新考核激励机制

建立与科创金融特点相适应的考核体系,设置3-5年的长周期考核维度,对投贷联动项目实行“打包考核”。在考核指标中增加技术孵化成功率、产业资源对接成效等定性指标,引导分支机构关注长期价值创造。

纵向覆盖全生命周期服务

(一)初创期:孵化培育与股权赋能

针对技术研发阶段的高风险特征,通过“股权+债权+服务”组合模式提供支持。发挥AIC等子公司投资功能,联合天使投资机构开展“孵化期股权投资”;开发“首贷通”产品,以知识产权质押结合政府风险补偿基金提供启动资金;配套提供创业培训、财务规范指导等服务,帮助企业建立现代治理结构。

(二)成长期:规模化融资支持

聚焦技术产业化阶段的资金需求,构建“供应链融资+股权跟进”的服务体系。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订单融资等产品,对“瞪羚企业”提供zui高授信额度;通过子公司开展B轮及以后阶段跟投,帮助企业优化资本结构;提供跨境资金管理、汇率避险等服务,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三)成熟期:综合金融服务集成

针对规模化发展需求,提供“债权+资本+咨询”的综合解决方案。设计项目融资、并购贷款等结构化产品,支持企业技术升级和行业整合;借助券商牌照资源提供IPO辅导、债券承销等服务;组建专家团队提供战略规划、市值管理等咨询服务,助力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四)转型期:并购重组金融支持

针对产业升级需求,构建“并购融资+资产重组”的专业服务。设立并购金融事业部,提供并购贷款、过桥融资等产品;联合私募股权机构发起并购基金,参与企业战略重组;提供资产证券化、债务重组等服务,助力企业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横向构建科创生态网络

(一)拓展生态服务边界

建立“产学研用”协同服务体系,为高校科研机构提供科研经费托管、成果转化融资等服务;为科技园区开发“园区智慧金融平台”,整合入驻企业账户管理、融资需求对接等功能;与地方政府共建风险补偿基金,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风险分担机制。

(二)深化生态协同合作

构建“股债贷”联动的生态服务模式,与PE/VC机构建立项目互荐机制,对优 质标的开展联合尽调;参与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通过“劣后级跟投”撬动社会资本;与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合作开发“技术评估+融资方案”的一体化服务产品。

(三)打造生态交互平台

组建“科创金融生态圈联盟”,汇聚龙头企业、投资机构、行业协会等资源,定期举办技术路演、资本对接等活动;搭建线上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企业融资需求与金融机构服务的精 准匹配;建立行业数据库,定期发布科创金融发展指数,为生态主体提供决策参考。


公司金融顾问CFC认证

公司金融顾问(Corporate Finance Consultant,简称 CFC)国际金融认证知识体系,是专为面向企业提供投融资规划、金融架构设计等专业服务的从业人员打造的认证知识体系。该体系不仅率先实现与国际先进金融体系的深度接轨,更是严格依据《公司金融顾问》金融行业标准研发的新职业认证体系。


作为经国家认证的金融行业新职业,公司金融顾问(CFC)聚焦于帮助金融机构与企业建立全球化的公司金融视角,系统掌握境内外企业投融资管理体系及金融市场运行逻辑。其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兼具国际市场规则洞察力与公司金融业务特性把控力的综合金融服务人才。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