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商业银行运行展望报告》:商业银行迎来“转型深化”关键之年

发布时间:2022年1月14日 09:29


1月12日,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发布《2022年商业银行运行展望报告》。该报告指出,2022年,在各项政策“稳字当头”背景下,中国经济有望维持在合理水平,商业银行利润增速和资产质量将保持基本稳定,资产负债结构持续优化。同时,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推进实施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新业态、新结构和新增长点有望持续蓄势聚力,对商业银行来说这将是“转型深化”的关键之年。



经济增速回归常态

商业银行机遇仍大于挑战



中国经济政暖经稳。报告认为,2022年,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有望明显减弱,全球将真正进入到“后疫情时代”。总体而言,2022年将是“吐故纳新”之年。

一是世界经济将疫退胀消,全球疫情可能逐步消退,全球宽松政策将逐渐退出,全球高通胀有望退潮。

二是中国经济增速仍将维持在合理区间,失速风险较小,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将在5%左右。其中,房地产投资处于景气下行区间,出口增速边际放缓,消费有望温和修复,投资增速将结构分化,PPI和CPI之间的剪刀差将收敛。

三是宏观政策稳字当头,货币政策将在稳健基调下偏松调节,积极财政政策对稳增长发挥更大作用,行业及微观政策重在纠偏。

商业银行机遇仍大于挑战。中长期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商业银行将迎来科技 创 新和产业升级,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重 点 区域、数字化和直接融资加快发展等新机遇,同时也面临行业竞争加剧、风控压力加大等持续挑战。

短期来看,2022年货币政策调控稳健偏松,有助于商业银行降低负债端成本;积极财政政策发力点之一是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商业银行在新基建领域将获得大量机遇;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养老、教育、卫生健康等民生领域的统筹加强,商业银行亦将获得新的业务及利润增长点。但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也将面临一些挑战: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有效信贷需求不足,部分领域信用风险可能持续暴露;美联储加快收紧流动性,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市场或将受到冲击,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控压力或将增大。


上市银行利润增速保持平稳

银行业资产质量基本稳定



利润增长回归常态,行业分化加剧。2021年以来,受低基数等因素影响,上市银行利润大幅回升。该报告预计2022年上市银行全年净利润同比增速可能回落到6%~10%之间,上市银行全年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6.5%左右。

一是生息资产扩张持平或略有放缓,重 点 领域信贷投放持续加强。预计上市银行生息资产同比增长6.8%,社融和M2可能略有提升,但经济下行期银行整体风险偏好下降,银行扩表意愿将趋于谨慎。

二是净息差稳中微降,负债成本压降缓解下行压力。流动性偏松调节、存款自律机制红利继续释放将压低银行负债端成本,企业信贷需求整体偏弱,资产定价下降压力加大,预计上市银行净息差将稳中微降2BP。

三是非息收入有望延续回暖,预计同比增长17.6%,增速进一步提升。其中,银行卡业务有望重回发展快车道;结算收入有望保持相对平稳;居民财富管理方面的需求将带动代理、资管类业务保持较快增长;流动性相对宽松环境下,债券等投资类业务可能也会有所增长。

四是拨备计提回归常态,信用成本降幅收窄,资产拨备率(减值损失/生息资产)预计同比降低0.01个百分点为0.76%。

资产负债结构持续优化,存贷款利率稳中有降。2021年以来,上市银行资产负债结构进一步优化,贷款占比稳步提升。2022年,在稳增长政策环境及商业银行持续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背景下,上市银行贷款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至59%左右,非信贷资产占比或将降至41%左右;存款占比将稳步提升至78%左右,同业负债占比可能小幅下降。

一是重 点 领域贷款占比稳步提升。个人住房贷款仍将维持低速增长,零售转型将持续深化,预计2022年上市银行个人贷款占比或将稳定在41%左右;中长期贷款以及普惠小微、绿色、制造业等重 点 领域贷款将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占比稳步提升。

二是活期存款占比稳中略降。消费逐步修复,但投资仍将低位徘徊,存款定期化态势仍可能延续,预计2022年上市银行活期存款或将小幅下降至47.5%左右。

三是存贷款利率稳中有降。监管部门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促使实际贷款利率继续稳中有降,推动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市场利率中枢趋于下降,预计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降12个BP左右。存款竞争压力依然较大,但存款定价机制改革效果也将进一步释放,并将有助于推进银行平均负债成本下降10个BP左右。

资产质量基本稳定,部分重 点 领域风险仍需关注。2021年以来,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明显改善,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夯实,行业运行整体稳健。2022年,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将继续保持稳定,但高杠杆房地产企业、信用资质较弱的民营企业、弱资质融资平台企业的信用风险以及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等仍需加以关注。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我国经济韧性有望进一步增强,且商业银行潜在风险释放压力有所减缓,随着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更加审慎以及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的加大,预计2022年资产质量整体平稳可控,不良率将保持在1.8%左右。

多渠道强化资本补充,资本压力逐步缓解。2021年以来,商业银行资本差异化监管体系日趋完善。全年银行核心一级资本补充相对较慢,中小银行资本安全边际相对较小。展望2022年,商业银行仍存在资本补充需求,外源性资本补充仍能保持较快节奏,工具上仍将以永续债和二级资本债为主。银行需要加强资本管理能力以应对资本补充压力:一是统筹做好资本规划,做到资本和风险加权资产的动态匹配和平衡。二是积极、适时运用资本补充工具。三是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提升单位资本产出。四是强化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增厚利润留存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数字化转型纵深推进,经营模式加快变革。2021年以来,商业银行持续夯实“数据+技术”的数字基础设施能力,逐步赋能业务发展和管理转型,数字化生产力构建取得显著进展。展望2022年,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将继续向纵深推进,推动经营模式快速变革:一是以企业级思维统领架构设计、数据共享和系统建设,强化数据中台、技术中台、业务中台的能力建设,发挥银行各板块业务联动优势和系统集成优势。二是深化金融场景生态体系建设,以开放银行平台构建广泛的生态联盟,全面覆盖“BCGF”客群,同时逐步发力构建与银行自身禀赋相耦合的垂直化、特色化业务生态体系。三是持续加大商业银行金融科技投入,行业金融科技支出将继续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金融科技人才队伍的内部培养与外部招聘继续处于高景气状态。四是更加注重数据安全和客户信息保护,加强隐私计算应用。伴随《个人信息保护法》和《征信业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银行将突出强化数字资产的合规运用,以实现信息安全与客户体验的平衡。


从七大亮点看银行业深化战略业务布局

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



数字普惠。报告指出,数字普惠业务正以“金融+技术”渗透多种场景,稳步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一是持续推进农村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因地制宜促进乡村振兴;二是建立绿色核算体系,全面践行绿色普惠金融;三是支持创 新 创业,为科技小微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四是借助供应链与平台数字化运营模式,延展普惠金融服务。同时,要以客户为中心,加强信息安全管理。融合产品、技术、系统,构建全流程数字风控模式,不断提高普惠金融高质量服务能力。

消费金融。随着扩大内需作为新发展格局构建的战略基点作用的不断强化,共同富裕政策持续推进,以及中等收入群体的快速增长,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空间广阔。目前,商业银行已逐步发展成为消费信贷的主要参与者。预计2022年消费信贷增速约达14%左右,仍将明显高于信贷平均增速。但业务竞争加剧,严监管态势延续,消费金融持牌经营成为导向,消费信贷产品属性、营销行为、用途及支付等监管将进一步强化。明确的客群定位是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良性发展的前提,场景生态建设是获客、活获的重要途径,金融科技是服务好消费信贷长尾客群、提升客户体验的关键,有效风险管控则是消费信贷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商业银行应进一步细分客群,优化客户准入,合理设置消费信贷额度;强化场景建生态建设,提升客户粘性;强化金融科技赋能,不断提升客户体验;强化数据、工具、研究、营销等复用与协同联动,规范消信费贷产品属性、营销行为、用途及支付管理,严守业务合规底线。

外贸新业态。近年来,中国外贸领域产生了诸多新业态新模式,并已逐步成为外贸及经济新的增长点,其中,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三类发展相对成熟。各家商业银行已在服务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方面展开积极探索,但仍面临深入研究不够;金融科技赋能不足;风险经营能力有待提升等系列痛点。2022年,外贸新业态发展将略有减缓,出口增速将边际放缓,进口仍将维持比较稳定的增速水平,同时,外贸产业发展略有放缓,不利于新业态新模式的发挥。长期来看,政策引导新业态加快规范化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给各家商业银行带来新的业务机遇,未来,商业银行仍将加大支持力度。包括:建立服务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敏捷机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增强产品供给能力;强化风险授信和合规反洗钱管理;聚焦长三角、大湾区等重 点 区域和领域积极推动跨境电商服务取得实效并打造样板。

科技创 新 服务。随着科技自立自强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科技金融和科创企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商业银行也纷纷开始探索符合自身的科创服务新模式,从外部联动、客群分类、服务模式、产品设计等多方面形成了综合化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以满足不同科创企业的需求。但从实践情况来看,商业银行在创 新产品和业务模式、专业人才技术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仍面临较大挑战。未来商业银行应从战略层面提高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创 新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创 新服务模式,丰富产品供应,打造多元融资体系,加快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全面助力科技创 新的发展。

绿色金融。2021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预计2022年还将出台差别准备金政策等结构性政策工具。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一是绿色信贷将加快发展,增速有望提升到30%以上,比同期信贷总体增速高20个百分点左右。二是绿色债有望进入快速发展期,发行规模预计在3000亿元以上,碳中和债券发行量将占一半左右。三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广州期货交易所将加快推进碳排放期货交易,商业银行可以为碳交易企业提供基础清算结算服务,开展碳资产抵质押融资服务,创 新 发展碳金融衍生品,开发碳中和理财、结构性存款、信用卡等碳普惠产品。四是绿色基金将得到进一步发展。预计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实缴资本将达221亿元,并将开展项目实际投资,商业银行可积极参与大基金投资的污染治理、清洁能源等项目。

养老金融。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发展养老金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未来,商业银行将加快养老金融的供给能力。一是商业银行将加快提升养老金融的战略高度,加强科技、人力以及财力等各方面的投入,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供优 质 高 效 的金融服务。二是商业银行将加快助力养老三支柱的试点和推广,发挥账户能力优势提供优 质 产品和基金管理服务,围绕养老理财试点发挥综合优势。三是商业银行将积极服务老年客户的综合化需求,满足不同客群在养老财富积累与管理方面的需求,打造老龄友好金融机构,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四是商业银行将积极提升养老产业的金融供给,加大养老产业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养老项目运营、建设等,助力养老信息平台建设,强化场景互通和能力输出。

数字货币。2021年以来,数字人民币发展迅速,已发行345亿元,终端试点已大量部署。法定数字货币对商业银行影响深远,可以极大限度地降低商业银行在现金运输、安保、清点等方面的费用,同时使得商业银行降低客户的营销成本以及合规成本,并重塑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当前商业银行正积极备战央行数字货币,一是丰富央行向社会公众提供的现金形态。二是为公众提供一种新的通用支付方式。三是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倡议,探索改善跨境支付。商业银行应积极稳慎开展数字人民对公业务应用,把握业务创 新与合规风险的统一;统筹应对,把握机遇,形成银政企多方联动合力。同时要以海外分子行为抓手,采取白名单控制思路,谨慎推进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应重视智能合约开发,创 造 有竞争力支付场景。

该报告还关注了银行业服务新兴行业发展的几大重 点 领域,以及服务区域重大战略等内容。报告认为,随着战略性业务布局持续深化,新兴行业及重 点 区域服务模式不断完善,商业银行将不断积蓄改革转型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