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商业银行可从这些方面寻找对公业务增长点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7日 18:34


在新冠肺炎疫情不断蔓延以及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仍存的背景下,国内外产业经济特点发生了变化,为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应随之优化完善。


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创新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科技金融迎来新机遇。“十四五”期间,尤其是中美之间将围绕科技前沿展开竞争,科技自立自强已成为国家战略支撑。我国将在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卡脖子”环节投入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支持,推动各类重大技术攻关,支持产学研一体化,加快推动科学技术转化,保护高精尖人才的创造成果和专利权。科创产业在“十四五”时期将迎来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在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上将具备更加充足的信心和动力,科技金融、投贷联动等业务将同步迎来重大突破,企业对商业银行综合化金融服务的需求将持续上升。


消费需求大幅上升,推动银行资产结构多元化。一是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消费潜力不断挖掘。中国的消费信贷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19年的13万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24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1.4%,消费市场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二是服务性消费需求稳步提升。消费结构继续优化,教育、养老、旅游、文化等服务性消费比重将持续提升。三是消费方式持续创新,消费体验不断提升。消费的全面升级将带来巨大的金融需求,包括健康金融、养老金融、旅游金融等新消费需求将出现爆发式增长。同时,国家为扩大内需将采取措施持续推动居民收入水平的改善,这会为银行提供更加稳定的负债结构,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新业态发展持续加速,为银行提供更多客户资源。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下,“十四五”时期市场会出现加速出清,部分夕阳产业将继续被淘汰,大量代表未来生活的新行业和新业态将迎来快速发展,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数字产业将引导全社会实现数字化转型。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移动互联等快速发展,新产业和新业态不断涌现。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出现为银行的业务发展带来了更多突破空间,拓宽了业务合作机会。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带来的要素需求也会为商业银行增加更多的客户资源,成为银行新的利润拓展点。


基建投资保持旺盛态势,高生息资产具有良好的增长基础。一方面,“交通强国”仍然需要数量庞大的“铁公基”项目支持,打造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体系。另一方面,5G、特高压、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领域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投资机遇。对商业银行来说,基建投资项目的增多将带来更多高收益、长期限的项目,未来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将继续调整,中长期贷款有望持续上升,进而不断提升高生息资产占比。


对外开放力度继续加大,跨境金融迎来新发展。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并重,逐步打造内外海陆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新开放格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对外开放持续加速背景下,“十四五”期间商业银行的全球化布局将迎来新一轮的战略机遇期,在“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等战略推动下,商业银行在全球的业务布局、业务拓展、业务合作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商业银行对公业务的发展策略建议

下一阶段,商业银行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抓“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业务机遇,继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一)强化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做强产业金融,支持现代化产业建设

“十四五”时期,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仍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任务。稳步提升制造业信贷占比,积极支持制造业发展。创新服务方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根据产业发展特征,密切跟踪节能环保、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新金融服务、新业务模式和新金融产品,推动与各类战略新兴产业加速融合,做强产业金融,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二)紧跟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区域协同,创造业务增长新引擎

围绕国家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商业银行应积极布局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和成渝城市群、关中平原等地区,抢抓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海南自贸区自贸港、深圳先行试验区等重点区域特色业务机遇,积极推进区域金融资源协同、业务资源共享。在服务国家区域战略发展的同时,加快推动业务纵深化发展,在打造新经济增长极的同时进一步做深、做厚业务基础。


(三)围绕特色金融业务形成突破,做深做细垂直领域分工

产品和服务的专业化、差异化和特色化是商业银行应对内外部竞争的重要抓手,这需要不断提高特色金融的竞争力。


一是推动消费金融业务的特色发展。借助政策鼓励内需的便利条件,加快消费金融业务的垂直细分,在已经解决长尾客户服务基础上,不断尝试细分化和特色化的消费金融业务和产品,深挖客户资源,拓宽客户群体边界,提高服务效率,增强客户黏性;


二是大力支持科创类企业发展,支持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积极支持科创企业发展,创新业务模式,加大与风险投资等外部机构的联动,建立“投贷联动+业务咨询”模式,满足科技型企业的融资和咨询需求;通过股权转换或者第三方持股等形式,建立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业务模式;加强与外部担保机构合作,合理分担风险;


三是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确保增长可持续。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落实节能环保政策,探索新型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大力发展和支持与绿色项目相关的绿色债券、绿色证券、绿色租赁等业务,同时借助新型科技推动绿色金融产品的批量化推广、标准化运作和专业化经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效率;


四是探索养老金融服务新模式。加快推动“银发场景”建设,积极试点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终身年金及生命周期基金等养老产品,积极布局养老金融业务;加强与保险、证券、信托等非银机构的合作力度,形成战略同盟,整合客户渠道资源,推动养老业务协同发展;


五是加快数字金融业务持续落地。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应用,推动数字化转型,引领潮流变革;探索银行数字资产的生产、定价、交易、销售等各环节应用,为社会数据资产交易提供经验;探索使用知识产权质押、大数据信用分析等新兴融资支持模式,积极支持金融科技产业发展。


(四)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做长供应链金融

明确产业链服务对象,针对不同区域明确需要服务的客户类别和群体。深入挖掘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各类金融服务,创新服务模式和产品,探索信用证、保函、承兑汇票、保理等业务的链式发展,打造覆盖全链条的一体化金融服务,形成业务闭环。做好核心客户的风险管理工作,保证经营稳定性,确保在“双链”中的重要地位。加强与保理公司、租赁公司、基金公司、仓储公司的合作力度,联合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五)积极培养综合金融服务人才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日益丰富的金融产品和复杂的金融市场,需要更多专业的综合金融服务规划者、提供者。


目前,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已相继组织业务骨干参与公司金融顾问(CFC)认证培训,贯彻落实以专业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为核心的“顾问式”公司金融转型发展战略,强化对公条线专业化人才梯队建设,奠定对公业务的转型国际化、综合化的专业人才基础。 


对于金融从业人员而言,要想真正做好此项工作,除了自身金融、产业等知识积累外,还必须深入企业一线,精准了解企业经营状况,针对其技术、市场、资源禀赋乃至产业链位置、行业发展趋势、经济发展周期顺逆,多做调研、多刨根问底,只有这样,才能为不同企业以及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方案,提升综合金融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真正助力企业解决投融资等金融服务问题,成为企业“金融智囊”,为实体经济发展贡献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