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在利率下行周期面临挑战
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净利息收益率(NIM)受低利率环境、利率市场化及服务实体经济政策影响持续下降,自2019年8月LPR改革至2023年四季度末累计下跌超50个基点至1.69%,且5年期以上LPR预期继续下调,加剧净息差下行压力。与美国银行业相比,中国大型银行在利率下行周期中净息差反应更敏感,如10年期国债利率下降1%时,中国四大行净息差收窄幅度为56个基点,而美国三大行仅为22个基点。尽管国有大行总资产规模年化复合增长率达9.5%,但营业收入和净利息收入增长不匹配,2023年除中国银行外,其他三大行净利息收入下降。总资产规模高速增长下的边际收益递减问题突出,继续追求规模扩张可能导致资产负债失衡、经营效率降低和信贷风险累积,不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和金融安全。美国银行业在降息周期中的净息差表现更稳健,且在利率上升时能快速回升,中国银行需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以应对利率变动挑战。
综合化服务能力是银行跨周期稳定经营的基础
活期存款规模的壮大并非单纯依赖营销策略所能达成,其根源在于银行具备强大的综合化服务能力并深度融入客户的日常金融活动。在对公领域,银行需通过从基础的收单结算到高附加值的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等全 方 位服务,形成资金沉淀;对私领域则需覆盖从工资代发到各类生活场景,以增强客户黏性并留住活期存款。缺乏竞争力的服务将使银行依赖高息揽储,增加负债成本并挤压净利息收入。提升综合化服务能增加中间业务收入,该收入稳定、风险低、资本占用少,有助于银行在利率下行时保持稳健盈利和资本充足。实力雄厚的银行通常兼具出 色的中间业务表现和高活期存款占比,凸显其在稳定盈利方面的优势。
考察10家样本银行2014—2023年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和活期存款占比的关系,其相关系数高达0.71,具有明显的正向关联。图3展示了2014-2023年样本银行平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与平均活期存款占比,其强正相关性可以得到清楚的显示。而图4展示了银行综合化服务能力在银行穿越周期经营能力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和提升活期存款占比两个渠道,提高息差收入的稳定性、降低息差收入依赖性,从而在市场利率下行周期中保持盈利的相对稳定。
银行发展模式转型
在2023年度的业绩发布会上,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张金良强调,金融机构应当具备抵御长周期考验的能力,并摒弃传统的“唯规模与速度论英雄”的观念。银行应更好地统筹总量与结构、规模与效益、短期与长期、局部与全局、发展与安全之间的关系,以实现稳健、均衡、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在低利息差环境下,银行面临的盈利压力加剧,进而对资本构成压力,传统的重资产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美国银行业通过强化综合服务、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和交易能力,在低利息差环境下保持了相对良好的收益;德国和日本的银行业也通过培育中间业务收入动能,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来实现“自救”。国内大型银行需优化收入结构,逐步降低对净利息收入的依赖,推动轻资产、轻资本、集约化发展,以持续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我国大型银行需要构建“综合融资+交易金融+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消费金融”的领 先服务模式。
提升对公综合金融服务
推进“商投行一体化”建设,发挥集团联动和母子公司协同的合力效应。
丰富交易型金融服务的内涵,提升科技金融、中央企业及国有企业、并购金融等重 点客群的服务能力。
坚持平台赋能,巩固优质客户基础,持续发挥大型银行投行业务的优势,有效激发并购业务、债券承销、顾问咨询等业务的增长动能。
推进“本外币境内外一体化”,提升头部客户、外贸外资重 点客群的服务能力。
培育财富管理发展新动能
供应端:整合大型银行集团的牌照和研究资源,建立数量丰富、品类完善、质量优异的投资理财货架。
需求端:以数字化为切入点,洞察客户需求,建立客户分类分群营销体系,从单一产品营销转向多元化资产配置,提供适配差异化的产品和投资顾问服务。
增强资产管理的专业新优势
发挥大型银行集团的资产管理优势,从投资研究、产品设计、资产配置、销售服务等多个方面全 方 位发力,持续提升投资管理能力。
顺应市场需求加大现金管理、固定收益等短期低风险类产品的供给。
提高对资本市场特别是权益市场的行业研究水平,加强“母子公司”、“子子公司之间”等各层面的协同联动,推动大型银行集团投研一体化能力的增强。
打造消费金融业务发展的新引擎
消费市场仍具有较大潜力,线上消费和新兴消费场景蕴含新的商业机遇。
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场景融合能力和客户体验。
利用大型银行的个人客户基数、发 卡 量等渠道优势,运用平台思维和加强场景深耕,保持在消费金融市场的领 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