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中小银行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发布时间:2022年1月10日 17:38


  你有多久没有去过银行网点了?又有多久没有去过自己家乡的城商行、农商行了?

反映到全国各地的中小银行身上,这就是它们如今不得不面对的挑战:线上化程度越来越高,年轻客群占比越来越低,零售业务迟迟发展不起来……

在《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对中小银行的系统性调研中,特色化、专业化、智能化,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中小银行,乃至整个银行业,都将之视为阶段性目标。不过大部分银行仍未实现,中小银行更是尚在追赶过程中。   

尽管行业对特色化、专业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已有共识,但如何在技术加持下更好地实现面向未来的转型?中小银行如何抛开历史包袱,拨开现实迷雾,实现自我更新?一切还要综合看自上而下的监管政策、战略抉择以及具体而微的落地细节。


图片

2021年9月7日,杭州建德市杨村桥镇长宁村,村民在流动便民银行办业务。图/视觉中国

特色化:不是选答题,而是必答题

同质化竞争,是银行多年来都未能解决到位的问题。

对于大中型银行而言,在整体大而全的业务结构下,规模优势很容易发挥出来,再结合具体业务实现特色化经营,并不是件吃力的事情。比如,建设银行的住房业务、招商银行的零售业务、兴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等等。

对于中小银行而言,规模化优势则较难发挥出来,而且转型中“做大做全”惯性依旧,同质化现象突出。根据《2021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66.07%的受访银行认为中小银行转型同质化问题“较严重”,17.86%的受访银行表示“非常严重”。整体来看,八成以上受访银行存在转型同质化问题。

其中,最主要表现为发展战略、市场定位以及业务结构同质化。尤其是“未盯准本地金融市场和客户群体”“违背发展普惠金融、服务本地小微企业和‘三农’的初心”,被视为造成中小银行转型同质化的重要原因。

其实,特色化发展虽然不是压给中小银行的一个硬任务,但从所处的不同地域来看,中国各地区发展特色各不相同,中小银行具有特色化发展的先天优势。因此,特色化可被称为中小银行为解决转型同质化痛点的“必答题”。

如何发展特色化?朝阳银行行长助理王小朋认为,要了解用户、了解业务、了解风险。基于了解,才能避免一哄而上上项目的冲动。“比如前两年很火的互联网贷款,我认为这不应该是中小银行的选择,因为这项业务从根本上就背离了三个‘了解’的初衷,只是短期利润驱动的行为。”

亿联银行行长王玉海表示,整个金融体系的构成有不同的层次和定位,这要求中小银行要差异化经营,做自己擅长的事。未来,不同机构在经营上的差异会更加突出,针对属地客群具有的客群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等特点,结合自身的科技能力、风控能力和比较优势输出不同的金融服务。

重庆银行副行长隋军认为,在结合本行科技水平及特点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合作方在业务属性、服务网络、数据积累、科技研发、融资渠道、获客渠道等方面的差异化优势,聚合形成更为高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金融消费者提供产品更多元、价格可承担、体验更便捷的信贷解决方案,实现普惠金融成本、效益和风险的多维平衡。

“魔鬼藏于细节之中”,差异化发展是个大概念。目前多数中小银行将发展零售业务作为未来转型的重点,而将零售业务实现差异化的关键是什么?

答案是服务细节。

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深圳)联盟秘书长黄润中表示,中小银行的目标客群具有区域特色,主要聚焦在本地居民经济、小微企业发展,因此要围绕客群特点形成特色化商业模式,包括通过线上化实现“小银行大网络”,基于当地产业形成产融协同发展,以及形成私域流量经营模式等。从具体实践来看,这些模式可以通过服务渠道优化、搭建开放银行、实现无接触式服务等方式,为客户提供特色化且无处不在的金融服务。


专业化:既是优势,也是未来

专业源于深入了解和深入实践,中小银行扎根于各个地区,对当地的经济结构、产业特色、用户习惯有更深入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因此也具备发展专业化路径的基础。

在服务基层、服务实体、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等方面,中小银行肩负着不可替代的使命,这些也正是中小银行不断建立专业能力的重要领域。

图片

2020年8月20日,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宁海街道一家小微企业,工人正在整理一批塑料包装产品。图/视觉中国

做专业的事,首先需要专业的人。近日,银保监会发布消息称,鼓励和支持大型银行保险机构临近退休的专业人才,通过市场化双向选择,到中小银行保险机构担任董事长、高级管理人员等职务。这让中小银行实现“政治强业务精”“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银行家办银行”的愿景,又近了一步。

与此同时,金融人才库也在加快建设,其中包括高级管理人才库、独立董事人才库、外部监事人才库等子库。高级管理人才库主要为管理人才流转到地方中小银行保险机构任职搭建平台。

许多中小银行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都表示,未来将提升专业化能力作为重点工作。

重庆银行相关负责人提到,该行将持续提升对地方经济、城乡居民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突出打造“地方的银行”“小微企业的银行”“市民的银行”。

上海农商行相关负责人提到,该行在新三年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区域化”的发展方向,2020年成立了长三角金融总部,进一步提升对区域内实体经济,特别是县域、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三年内计划为长三角地区客户提供授信不少于1200亿元。

黄润中认为,中小银行的专业化还体现在保持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平衡,这需要从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有效实现资产配置等方面持续加码,才能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保证不落后。


智能化:拥抱大潮,势不可挡


银行的未来离不开技术创新赋能,如今,智能银行、数字银行已经成为银行的重要战略之一。于中小银行而言,提高技术投入,发展智能金融,对解决转型痛点和难点亦起到重要作用。

尤其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阵痛来得猝不及防。当大中型银行尚能通过“无接触”金融确保服务到位,中小银行却只能因隔离暂缓一些业务开展。这也让许多中小银行下定决定加大技术投入力度,进行智能化转型。

《2021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大部分中小银行都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纳入到战略规划中,并已经进入评估、开发或应用阶段。78.57%的受访银行已将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到生产中,73.21%的受访银行已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生产中。

王小朋提到,朝阳银行已经在做智能网点转型,主要是实现对客户的全渠道服务。“智能化并不是完全的线上化,一些比较细致的金融需求,还是欢迎客户到网点面对面实现,但是不会像以前网点存在手续繁琐、流程长的问题。”

以浙江省农信联社为代表的省联社们也在积极拥抱科技创新的时代大潮。比如,推动数字化转型,提高金融科技支撑能力,运用科技手段提升营销、获客和风控水平,等等。

黄润中认为,中小银行应综合运用科技手段,实现获客、产品、风控、运营、管理的智能化。比如,技术加持之下,银行可以实现管理的先知先觉先行,提升管理效率;还可以推动技术平台的敏捷复用开放,打造银行开放生态,提升服务效率。

王玉海则认为,科技能力只是一种工具,核心是中小银行应该有更清晰的定位、合理的业务结构、开放的生态系统、高质量的风控和应对系统风险的能力。